练习集体小品创作对我的性格是一次空前的挑战。被划分为八九个人的小组,每组都领到一个关键词,我所属的团队题目被命名为“愚人节”。多达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对我们完成一个3分钟的小品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大致设定了一个情节--一个倒霉的男人,他在和生活、工作及感情的多重压力的碰撞中,难逃最后命运的结局。我在小品中出演这个倒霉男人的凶悍老婆,联合着孩子欺虐老公且不给好脸色,更难忍他与大学时期女同学的“勾勾搭搭”。虽然本人不能自夸贤良淑德,百堪可面对这样的反差,还是有着不小的挣扎,当我还在为这样的安排心里犯嘀咕时,当堂的老师就将我单拎出来,宣泄他对人物初设定的极大质疑。我一时间成为他口中的反面教材,如果是曾经那个寡言少话语的我,就肯定会羞红了脸,灰溜溜地想找个洞钻进去。可在那个台上,我竟一反常态据理力争,阐释我对角色的理解,没想到很快就得到支持者的声音。现在看来,这些碰撞下的交流、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突破自己的性格也许是太难得的一件事情,可不去尝试就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可能性。
另一个对我深有帮助的是家里书架上摆放着的全套《欧亨利短篇小说》,它像极了一本浓缩的小百科,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在考前准备如何构思故事时都会参考它的结构设置,每看一次,我都能从中创新出我笔下的全新结局。
星期日美梦成真
走走停停,我似乎溜达了一圈之后又站在起点,4年的大学生活,无论是陷入人生的思考,还是悠然光影的画面,一切都是不可复制的。当我们的、年轻的、在这个院落中追逐梦想的故事,就要象征性地画上句点时,我们又于后来者的身上,感受到勃勃的力量,而这恰是这里的传奇能够延续的希望。也正是这样的轮回,才能够勾勒出那些只属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绚烂奔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