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上昆排演《长生殿》。在李紫贵的指导下,沈斌从整体构思、综合调度一直到舞台细节全方位地实践了戏曲导演理论的学习成果,将数十年受教于俞琳、郑拾风、马科、郑传槛、方传芸、刘厚生、陈刚、李超、钱英郁等诸多前辈的收获厚积薄发,不仅使《长生殿》的排演获得巨大成功,且形成了《昆剧<长生殿》导演札记—兼论戏曲导演的基本规律》、《细腻·深刻·优美——李紫贵老师导演<长生殿>的艺术特色》等文。这是沈斌通过《长生殿》导演的全过程,获得极大教益的证明,更是昆曲导演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
相比较于《长生殿》对于古典艺术精髓的尊重和继承,沈斌的另一部代表作《血手记》则充满了探索与思考。1986年,上昆排演郑拾风改编自莎翁名剧《麦克白》的昆剧《血手记》,黄佐临担任艺术指导。在这部戏中,沈斌和他的合作者面临着“中国的、昆曲的、莎士比亚的”的三重标准,因为使莎剧昆曲化的难点更在于对传统的回溯与尊重。在精到分析基础上,导演组将剧作定位为心灵悲剧,创造出“血”与“夜”精妙的舞台意象,打破传统行当,拓展表现力,同时发挥发挥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使该剧成为新时期上昆代表作品。
1988年,沈斌担任上昆专职导演兼创作室主任,先后导演了《占花魁》、《甲申祭》、《新蝴蝶梦》、《琵琶记》等等剧作。《占花魁》获1989年上海艺术节优秀成果奖;《上灵山》获1993年上海“新剧目奖”;《韩信拜帅》上海首届小剧目汇演一等奖;《暗箭记》浙江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
沈斌执导的地方戏,剧种的特点鲜明突出,却又坚持戏曲共性的艺术精髓。京剧有《范仲淹》、《巾帼红玉》、《风雨督陶路》、《秋风赋》、《铸剑情仇记》《寿诞风波》、《梁红玉》等;越剧有《沙漠王子》、《柳永与虫娘》;淮剧有《千古韩非》、《血染白绫》、《双太子》;绍剧《渭水之战》;锡剧《珍珠塔》、《青蛇传》;豫剧《西湖公主》、《周公辅政》、《英娘》、《清明上河图》、《唐知县斩诰命》,越调《申凤梅》;粤剧《珠还合浦》;雷剧《梁红玉挂帅》;婺剧《铁灵关》、《虹霓关》、《二女争夫》、《打郎屠》、《程咬金招亲》等近四十个剧目。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沈斌三次受邀前往宝岛执导昆曲。1997年的《钗头凤》、2004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的《孟姜女》,三部作品以昆曲传统的美丽倾倒了两岸观众。
纵观沈斌的导演艺术生涯,作品数量众多,昆剧与各个地方剧种兼而有之,剧种特色鲜明而突出。众多作品,在剧本立意深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肃的二度创作;重视“舞台支点”的运用;重视舞台意象的塑造从而形成戏曲化的演出意境;重视舞台时空切割处理,兼顾“戏”与“技”的平衡运用。可以说,在秉承李紫贵先生的导演思想精华,沈斌以“古不陈旧,新不离本”为创作基础和导演理念,他的导演构思与调度艺术已经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