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原名顾嘉森,1947年出生于上海。1959年,12岁的沈斌因资本家父亲成了“反革命”,进入上海戏校修习武生行。那一年是,社会与家庭的变革从此改变了少年沈斌的人生历程。戏校时期的沈斌生性刚强劲健,不肯服输于人,加之聪明颖悟,所以功课在班级里是数一数二的棒。十余岁的少年,正是思维活跃飞扬的时期,戏校严格的课业规范并没有压制和束缚沈斌的的发展,校长俞振飞曾要求学生们每天临帖练书法,这本意是培养昆曲演员的文化修养,大家却慢慢发现,沈斌在临帖之余更喜欢按照自己对书法美感的理解来书写……,大家还发现,这个自己尚出身不好的少年很喜欢打抱不平,他看不得强者欺凌弱者,看不得委屈和不公平,遇上这样的事情,他没少挨批评、写检查……。也许,那些天马行空的意绪为他后来高扬起海派昆曲的变革旗帜做了悄悄的铺垫,同样,那些独特的个性和为人的原则也或多或少地成就了20年后剧坛的一位“拼命三郎”。
在毯子上滚打踢飞了8年,8年坐科,沈斌受到郑传鉴、倪传钺、方传芸、盖春来、谭金霖、朱宝镇等老一辈昆曲艺人的悉心指点,学会了十几出昆曲与京昆武生戏。毕业汇演的剧目为其拿手的《夜奔》与《界牌关》,受到好评。
1966年前后,沈斌进入上海青年京剧团《龙江颂》剧组,任龙套演员。在翻滚跌扑中以独特的喜欢琢磨事儿的劲头,几次改进和发明和龙入水时对跳板的使用……很快沈斌就被挑中担任武打场面的技导。此后他又相继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八一风暴》的排演。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演员沈斌的心中有了一个不尚清晰的职业规划——导演。
1978年,百废俱兴中,上海昆剧团成立,沈斌以昆曲武生的出身应召入团。他在团中的角色仍然是一个负责翻跌的普通演员,可是他的心中却不是按照普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他抓住一切机会协助导演做技导工作,同时自学戏曲艺术理论。那个年代的昆曲演员工资不多,也许生活还时常会出现窘迫,但是沈斌的心中装着一个导演梦,那梦想就像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远方召唤的精灵,让他把一半的收入买来各种理论书籍来阅读,更让他将对理论如饥似渴的阅读与舞台实践进行不断的对比、结合和深入地思考。
时光在悄然流逝,演员的黄金年龄也在残酷地增长,所幸,有些东西并没有随着岁月而减损,反而倒是悄然地增加,那就是—一个人的才华。那只是在静静地期待着迸发。
1981年,浙昆青年演员林为林以《石秀探庄》参加了浙苏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为此来到上昆拜。沈斌看过林为林的戏以后,决定将盖春来的亲授《界牌关》说给小林,并提出要重排这出传统老戏。这个想法,对于林为林和沈斌都是一个时不再来的机会。
于是,一个刻苦用功,另一个琢磨戏理,两个人就这样合作出更好看的整套武打和身段动作。不仅骨子老戏《界牌关》因此重获新生,年轻的林为林凭借此戏一举获得1983年的“梅花奖”。
沈斌的导演才能从此浮出生活那看似沉寂的水面。
上昆在成就中逐渐接纳着这位年轻的导演人才,沈斌相继参与了《春草闯堂》、《雷州盗》、《白蛇后传》、《小罗成》、《三打白骨精》、《红娘子》等剧的导演工作。尽管沈斌有着独立执导大戏和新戏的能力,但是在人才济济的上昆,这样的机会目前还不能完全属于他。但是,沈斌敏锐地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导演艺术是依靠实践出真知的,必须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地方剧团。
在浙江东阳执导婺剧《铁灵关》与在河南周口执导豫剧《西湖公主》成为沈斌在地方剧团独立执导的两部大戏。《铁灵关》在1983年浙江省首届戏剧节中荣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晋京演出。1985年执导的豫剧《西湖公主》获得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奖赛铜牌,演出场次超过600场。《铁灵关》在婺剧音乐中增加了昆曲锣鼓,舞台调度上设置两个轮流的表演区,减少人物的上下场。《西湖公主》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服务于戏曲意境的造境。这些对八十年代中期的戏曲舞台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
这两部戏使人到中年的沈斌颖处囊中,初露锋芒,更因此结识了一生的恩师——李紫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