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专注于自己的表演,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也要跟你的组员形成配合。种种不可预测,你要随机应变。当时在我忿的小组表演中就有组员要跟我拍照合影,可能这会与你的人物在戏剧任务中形成不协调的冲突,但你也要尽量配合再寻找突破。在考场上,关键是全神贯注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其他的事情无须过多分心。
小品过后,是考官提问。老师会提一些问题,这些提问有可能也是老师们刚想到的,所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样专业性也不会太强。例如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喜欢看什么书,除了电影还喜欢什么等。考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三试的题目不是最重要的
到了三试,就剩下200多人了。三试有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影片分析。一般会选择比较冷门的片子,基本上没有人看过。北京电影学院的影片分析,不是让你胡言乱语一番,我们那年考的时候?候就有两个针对性的问题去写,其中有一个题目是从导演的角度分析一个感人l的段落。片子有几个特别煽情的段落,但我觉得有些煽情的面目太明显了,我都绑没有选。我选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段落:邮差牵着老马走累了,夜间就在山里歇着,还有一只小猪陪着他们,邮差开始给老马和小猪读报,虽然它们不会听懂塞,但邮差讲得绘声绘色,而小动物们也像有灵性似的,听得特别认真。这其实只是一个过场戏,但表达了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让我感觉到了这平淡中人性的温度。
我觉得看片分析关键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心去专写文章,不要被看过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给同化掉,那样写出采的只会是无生气的东-陈西,也不要揣摩主考老师想看什么,k更不要用一堆自己也不甚懂的名词术语,不真实,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之后是面试,最重要的环节是编讲故事,还是8个人一组,按顺序挨个讲。我觉得讲故事这个环节,之前的积累会有很大帮助。回顾一下自己曾经看过什么故事、写过什么故事,参考借鉴。编讲故事以简单为好,“简单”指思想简单,表述简单、逻辑清晰,考官们听得清楚明白,你的想法至少传递过去了。你的故事再有点儿小构思、小悬念,最后再抖个包袱就更好了。非要编一个内涵是大是大非的大道理,情节又是跌宕起伏家族血泪史什么的,恐怕效果也不会好。像我们这些人生阅历明显不足的应届生,创作故事还是要从自己出发,多关心你的生活,你身边的人。因为你自己就是一部电影,并且已经上演了十多年。契科夫说过, “我所学到的有关人性的一切都是从我自己这儿学来的。”
在我的印象里,考试的时侯,老师们是没有一丝表情和言笑的,所以想在老师身上寻找什么线索是种徒劳。你只能把你所知道的东西尽可能地去表达。8个人一组,8个人回答同一个问题,回答问题时间的分配也需要自己去把握,不要什么都抢着来。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尽量不要说,缺陷暴露多了就危险了。
我的考试心得
想快速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方法是多读书。尤其是《文艺知识小百科》和电影史之类的书籍。编导书看都不用看。《文艺知识小百科》出版的目的就是给我们这些普高的孩子们快速了解艺术作品的。里面的东西要看,要记,作者作品都记住,就像背语文那么记。这是一个艺术入门最起码的东西,要不然人家问你徐悲鸿你都不知道,问你米勒你也不知道,那你就是来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读电影史,是对这一门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电影是如何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什么派别,派别都有什么特点,代表作都有什么,这样你的脑子里至少就会有一个坐标线,你再看作品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判别、思考的素材和依据。
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培养兴趣。还有一点,就是专注,专注地去做事情、去听、去写、去感受。考试的时候,把你知道的考试的小技巧都放一边,就是真正把自己归为零,专心致志。人专注起来,心手合一,似乎就会有上天的帮助。
进来以后我发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考试,其实并不是看你的专业能力有多么强,而是是看你潜在哟能力有多少,是各种因素集合的。所以考试的时候你不要去试[]试图扮演什么,扮演一个懂点儿电影知识的你,扮演一个求学心切的你。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你的选择
一场艺考下来,文化课肯定会有所耽误。艺试结束后必须立刻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马虎不得,稍一放松就补不回去了。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在拿到文考证后就不学习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就算你拿到了文考证也不证明你就一定能上这所学校,很多人都是折在了文化课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