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这其实是说给我自己的。
刘 或许就是因为文字太讲究,在看片子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文字与画面“跳脱”的感觉。也就是说,画面的韵律感没有文字的强。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王 如果你承认纪录片不是产品是作品的话,那它应该有个性。不是说我不尊重观众,我觉得我喜欢这么做,这是第一点。第二,从画面和文字来看,你用其他方式也不敢保证它一定不跳脱。第三,我觉得那是水到渠成的表达。前面已经做了那么多铺垫了,我总可以说句话吧。我始终觉得,你再强调客观,选择和不选择之间你已经有观点,那你干嘛还要回避直接表达,去做出一种貌似真实的样子。
刘 我同意这种说法。纪录片强调客观性,这是一种风格的体现,但本质上仍是一种主观表意的方式,从来都不能超越主观。这里我说的“跳脱”,主要是指片子里有些地方的“语言讲述”大于“影像纪录”了,显得影像的表达力比较弱。比如,解说词说训练钻地圈的那些男孩子把7月16日看成是“阴暗的一天”,杨亮和老师争吵,被处罚停训离队;王军在即将比赛前摔成了重伤。这些几乎是片子的高潮点了,但我们都没“看见”,只是“听见”。是因为没拍到吗?
王 王军的事,没拍到,那时候我们在小排练厅。杨亮吵架的事,现场我们拍到了,但后来考虑后,没用。那些事是同一天发生的,我是单机拍摄,得同时纪录四个组,不可能每件事都纪录到,但是这些事却又不能回避。说那是“阴暗的一天”,现在看来主观色彩是过强了些。但是,你怎么从文本的角度把事件接续下去?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补救也只能这么补救。没有拍到现场画面,但是我通过解说传递了这些信息。面对所有情节和过程的取舍,你肯定会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我的诠释和判断。可能一些人觉得这是一个败笔或者失误,那你就得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