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简介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电影评论范文及影片分析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2006年,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随后他的纪录片《无用》再次获得了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纪录片最高奖。《二十四城记》入围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对一个导演来说,阐述电影作品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作方法上的想法,我觉得这样一个互动会使我们对电影有一个新的认识。
早上起来的时候突然想起一首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今天我想谈的首先就是电影中的时间问题。
对导演来说,在创作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其实是处理时间的问题。我觉得电影中,无论是编剧还是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命运的线索,都跟时间有关系。所以在电影创作里头,在时间和空间面前,时间是第一位的。宏观结构里,你可能会用一个半小时或者两个小时来叙事。哪么,你用这么长的时间是解决一个人的故事还是多个人的故事,是一天的故事一年的故事,还是其他多久的故事?这是摆在导演创作面前的首要问题。
对于具体的场景,也都有处理时间的问题。
电影中的时间经过作者干预过,是依靠剪接完成的。剪接本身可以再造一个银幕上的时间,比如打一拳的物理时间可能是一秒,通过拍摄这一拳、拍摄人物面部表情等,再通过剪辑分切、叠加垒加,于是在电影上可能这一拳就通过十五秒来表现。这是处理时间的一种手段。还有一种表现时间的手段就是按照主体完整的、自然的、统一的时空进行实际拍摄,这是一种物理时间。我喜欢统一的、不被打破的时间,所以特别热爱长镜头这种被称为是对好莱坞电影的一种“反动”的手法。我觉得这手法是和世界的、自然的东西特别一致的。
时间的积累特别有情感。比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途跋涉来看望你的朋友。你想想,他或她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结果是通过时间的积累达到的。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时间魅力的一个例子。日常的时间感受是凝聚着情感在里面的。另外,我觉得命运的无常都只有通过时间才能够展示。生命的可能性及未来是凝聚在时间里的。同时,在描述人的机遇和命运的时候,比如说人和人的偶然相遇,或者分别、成长,都是被安排在一种时间线上的。盲打误撞、命运无常都跟时间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在电影的若干个形式因素里,时间是最主要的形式因素之一,而不是影评家所写的视觉。
时间的完整性可以透视人的内心秘密。比如当年我在老家瞎混的时候,我站在楼下小街上,发现一个女孩子背个包从马路上走过去,我们站在那儿看,然后过半个小时她又背着包回来了,再过半个小时她又背着包出去了。然后你突然会明白:噢,原来她也很孤独、她很寂寞,很憧憬爱情。这就是说啊,如果你没有用一个持久的、完整的时间来观察的话,我们是不会发现这个秘密的。
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偏爱长镜头。我觉得除了刚才所说的之外,另外就是长镜头所表现出的时间不易被打断,这种不打断本身就有一种尊敬感——对生活的尊敬、对人物的尊敬。而且,它有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更易保持现实的客观。实际上电影没有绝对的客观,因为电影是个画框,我们有取舍、有选择,有强调、有回避,这包含了导演的主观干预在里面。所以我们常常说的客观其实是一种态度。
第二呢,电影是一门处理空间的艺术。
人本身在空间里面活动,即使是空房子,它也留有人活动的痕迹。我觉得实际上空间的贾樟柯导演谈《电影、想法和办法》
魅力它并不单单来自空间本身的造型、光线等,而是在空间里面我们时不时能够观察到人在其中的感觉或者人在其中活动过的痕迹。它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对空间的想象、对命运的想象。
空间自身的性格也是非常突出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北京电影学院后面有个早市街道,这个街道会因时间的关系而呈现出出不同的性格:早上熙熙攘攘,是沸腾的,很有人气,很温暖;但到中午早市散去之后,它只是一个角落,一个城市里非常寂寞的角落,很孤独;到夜晚的时候它又有些恐怖,因为那条路上时常发生抢劫案。
我在拍电影的时候大部分灵感都来自于真实空间所带给我的想象。时间和空间带出来的时空连续性之情感美学就是电影之美。以国人的视角,我们所选择的很多场景其实根本就不美,但我觉得,实际上所选择的空间本身它的情感含量就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选择空间和展示时间的时候,其实想呈现的就是一种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的空间背后所埋藏的那种美感。
当然,电影所要面对的最终是人的问题,人是电影的主体和焦点。一部电影,我们关心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这空间中活动的人本身。
好多人疑惑我的电影为什么喜欢用非职业演员。其实我觉得,非职业的演员在出演具体场景时,对我们来说,他们可以更真实、自然,像是在为生活而生活,而不是刻意表演。
方言问题。在具体的电影情节中、具体的场景环境中,演员如果不用他的母语(方言)来交谈,我觉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使用母语讲述的过程中,这语言跟演员的关系非常轻松,对演员来说没有压力。方言在表达现实场景时,是非常有魅力的,可以与传统联系起来,与历史联系起来,与现实联系起来,凸显一种时空美感。所以我一直觉得,处理演员,它不仅仅是处理形象的问题,还有语言,还有语言对演员自身表演所带来的解放。
说电影艺术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处理时间、处理空间、处理表演的问题。
我觉得电影从发明以来它有两个美学传统:一个美学传统是纪实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把摄影机对准真实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另一个就是梅里艾那种幻想的、带有梦幻色彩的影片,带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还有就是娱乐人们,给观众以身心放松。
电影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能够做的可能永远都是呈现那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些终极的困难,然后我们一代一代的导演、一代一代的作家去重复呈现这种困难。我觉得这才可能是我们艺术的永恒之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