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你在这个老师身上看到了残酷背后包含着人的温情。
王 一种爱。世界上有很多看似冷酷的东西,本身是很温情的。
刘 这个老师不避你的镜头吗?
王 我为什么要选比赛前这半年去呢,她想避都避不了。装一天行,不可能天天装。那段时间,我和我媳妇在场,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国外很多编导都强调好片子首先要有工作量,别的东西都可以回避,这工作量是回避不了的。有一些人说你拍到了“打孩子”这个情节,老外喜欢这个,他们认为真实、刺激。其实这种说法挺蠢的。我在国外的几个电影节,也跟很多人交流过,我感觉大家关注《化蛹为蝶》没谁是为了看前面说的这些,大家更多还是关注孩子们的命运走向,并且都能理解片子传达的情绪和影像传递的编导主体意识的表达。我觉得,在经历过许多事情之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是比较成熟的,成熟应该说是一种不刺眼的光芒。尽管,将来我可能还会嘲笑这种成熟。我为什么要去刺激谁呢?
刘 嗯,老子说的“光而不耀”的境界。
王 温暖的东西是不刺眼的。你可能说这里有悖论,比如刘晓云打梁丽、打赵霞,本身就是刺激点,但这只是情节的自然发展而已。如果没打,那这个情节也会发展下去的。整个画面,强调的不是那种刺激的东西。
刘 其实,我们也看得到,教鞭的敲打倒不会太疼,只是心理压力大。
王 对这些孩子来说,天天脑袋上踩着三个人,比打疼多了。她们是怕老师生气,怕自己的节目成不了,怕这饭碗没了,谁都能理解那个“挨打”。我记得95年去拍过一个花样滑冰训练课,有个小孩,两周跳没过去。就跑去跟教练说,您打我两巴掌吧。教练啪啪给了两巴掌,小孩啥也没说,一下子就跳过去了。下课后,旁边的家长冲上来了,说教练你为什么打他不打我儿子?!打就成啊,在这个行当里,只要出成绩就成,这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