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奥利弗有“莎剧王子”的美称,一生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电影角色,几乎演遍了莎剧的重要角色。他最重要的莎剧电影有三部:《亨利五世》(1944)、《哈姆雷特》(1947)和《理查三世》(1956)。其中《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是其代表作。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完全忠实于原著,体现了莎剧的精髓,真正拍出了莎剧的古典韵味。奥利弗充分发挥擅长舞台艺术的优势,将影片改编为戏剧风格的电影,从场景、道具、布光到演员的表演都保留着莎剧舞台演出的风貌,保留了原著饱含激情和哲理的诗化对白。不过,奥利弗对原著也有所改动。他把四个小时的舞台演出时间压缩成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将一些当代观众理解有困难的对白删除,一些次要人物(如哈姆雷特好朋友罗森·克瑞兹与盖登·史登)和枝蔓也大胆地删掉,禀持了莎剧名言“言贵简洁”的原则。
在总体戏剧风格的基础上,影片充分调动了电影手段,尤其是摄影机的流畅灵活的调度,将莎士比亚的舞台剧充分电影化。如剧团在丹麦皇宫演出一场,舞台上表演克劳狄斯毒害国王的情节。这场戏的视点很复杂,舞台上演出时,克劳狄斯在看演出,哈姆雷特、霍拉旭都在偷偷观察着克劳狄斯的反应。如果镜头往复对切,不仅破坏了舞台演出的流畅,而且容易造成视点的混乱,导演采用了环绕观众的360度移动拍摄,既保持了空间的完整,又营造出一触即发的空前紧张的气氛。
作为演员,劳伦斯·奥利弗扮演的哈姆雷特是影片一大看点。演出该片时,奥利弗已40岁,比扮演母后的演员还要大10多岁,但他凭借卓越的演技克服了年龄差异,令人信服地扮演了莎士比亚的“这一个”角色。虽然后来有许多著名演员扮演哈姆雷特,但没有一个能与劳伦斯·奥利弗比肩。
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一举囊括1948年奥斯卡四项大奖,也带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改编莎剧的第一个高潮。此后,莎士比亚成为好莱坞最受宠的剧作家,借助好莱坞高超精湛的技术优势,莎剧穿上了精美华丽的外衣。《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驯悍记》等接连搬上银幕。这些莎剧电影大多尊重原著,秉承戏剧风格,追求古典韵味,具有优雅浪漫的风格。这和二战后相对稳定的美国社会背景以及好莱坞的类型特色有关。
劳伦斯·奥利弗的继承人是英国新一代莎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他的成长背景与奥利弗相似,也是从舞台上起步,也能编、会导、擅演。肯尼思23岁进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25岁主演《亨利五世》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快成为英国剧坛王子。四年后,肯尼思自导自演,把《亨利五世》搬上银幕,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多项提名。1993年,他再次涉足莎剧电影,拍摄了全明星阵容的《爱的徒劳》。在忠实莎剧原著上,肯尼思比他的前辈劳伦斯·奥利弗还要彻底。1996年,肯尼思导演和主演了号称是“完整版”的《哈姆雷特》,把原来12世纪的时空背景转换到19世纪,剧情完全忠实原著,气势恢宏,片长4个多小时,和话剧长度相当。为了保持莎剧诗体对白的韵味,他对台词不做一字增删,在所有《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版本中,此版是惟一将其完整呈现的莎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