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82岁的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位备受瞩目的“新浪潮”导演的拍片生涯是目前在世的导演中最长的。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中弥漫着对世态人情饱经风霜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所拍摄的20多部故事片几乎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种题材。这些影片构成了世界影坛单一而沧桑的奇景。
像法国不少“新浪潮”导演一样,侯麦在开始导演生涯前是一位著名电影评论家。他在法国《电影笔记》杂志担任了将近10年的编辑及影评人,以犀利笔锋写了大量电影批评文章,对罗西里尼、雷诺阿、沟口健二等大师的作品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就像编剧用笔写作一样,导演应该用摄影机来创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电影“作者论”(auteurism)的核心论点。他还与人合写了研究希区柯克、卓别林的专著,开启了以“作者论”研究电影的先河。
在法国“新浪潮”导演当中,侯麦的出道是最迟的,他在将近不惑之年时,才开始执导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狮子的标记》(1959年),该片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但却没有引起影坛的关注。1962年至1972年间,侯麦在电视台工作,在工作之余完成了他第一个电影系列《六个道德故事》的拍摄计划。这是根据他撰写的同名剧本集改编而成的,6部影片的内容都围绕着友谊、爱情、道德等相关命题。头两部片《蒙梭街面包店的女孩》(1962)及《苏珊的爱情事业》(1963)都未引起太大反响;第三部《女收藏家》(1967)获得了票房的成功及评论界的欢迎;第四部《慕德之夜》(1969)再获好评,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著剧本”两项提名。此后的第五部《克莱儿之膝》(1970)和第六部《午后之爱》(1972)使侯麦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法国最重要的“作家导演”之一。
1981年到1987年间,侯麦完成了他的第二个电影系列《喜剧与谚语》,作品包括:《飞行员之妻》(1981)、《好姻缘》(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3)、《圆月映花都》(1984)、《绿光》(1986)及《我女朋友的男朋友》(1987)。这7年间,侯麦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圆月映花都》女主角扮演者获得威尼斯影展“影后”荣衔、《绿光》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一个巅峰。
《四季的故事》是侯麦最新的系列作品,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背景,衍生出四部充满哲理但又通俗平易的轻喜剧。同早年的侯麦电影一样,《四季的故事》中充满着“侯麦式”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