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的著名剧作《萨拉姆的女巫》(The Crucible,直译《炼狱》,1953年)是美国极为罕见的影射文学。为了控诉使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深受其害的麦卡锡事件,他找出了几百年前新英格兰地区发生过的一桩围剿“女巫”的荒唐案件来说事。但该剧抨击的不仅是那些明显的迫害狂,更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普通人身处群氓包围之中时难以自拔的可怕的趋恶心理——这很可能是密勒对自己在社会压力下也曾有过的一念之差的深刻反省。一个毫不讳言借古讽今的政治剧能把人性刻画得如此透彻深刻,这是要让惯于用影射来评点当权者的中国作家汗颜的。几年前上海戏剧学院打算演出此剧,开始许多人还担心该剧历史和政治的双重背景太复杂,不易为中国观众接受,不料演出效果非常好。1996年密勒的女婿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了该剧的好莱坞电影版,也大获成功。虽然现在的观众大多已对麦卡锡时代没多少印象,但密勒透过历史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关注使《萨拉姆的女巫》成为一部超越具体政治事件的永恒的作品。
故事讲的是一六九二年的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牧师巴里斯发现侄女阿碧格以及其他女孩在树林里跳舞,巴里斯跳出来后女儿贝蒂受惊,于是昏迷不醒。当时那里居住着一支盲信的教派,政教合一。他们排斥异教徒,禁止任何娱乐活动,实行禁欲主义。牧师赫尔坚信这是女巫在作怪,于是就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地逐巫案。阿碧格领着姑娘们装神弄鬼,诬陷镇里的其他人,人们在刑讯下互相指责。结果四百多人被株连入狱,七十二人被绞死。主人公普洛克托为了解救妻子伊丽莎白,揭露阿碧格的阴谋,并交代自己曾与阿碧格有淫乱之事。但法庭仍不相信并将普洛克托打入地牢,他拒绝诬告他人“我有三个孩子——我如果出卖朋友,还怎么教导我的孩子在人间应该心胸坦荡,为人正直呢?”普洛克托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毅然走上了绞刑架。
在黑白颠倒、人人自危的时刻,当个人的生命面临死亡的逼迫,选择谎言才能得救,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主人公普洛克托以生命的代价换取了人格的尊严,昭示人的正直、诚实终会彰显人间。一切阴谋以及对人性的束缚压迫,必将被粉碎。米勒成功地塑造了普洛克托这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他并非毫无瑕疵,他与仆女阿碧格有私情,但心中充满内疚。当面对绞刑他也曾犹豫“我不能像一名圣徒那样登上绞刑架……我的诚实到了尽头。”但在激烈的内心冲突后他坚信“我确实认为我在普洛克托身上看到了一点点正直的品德,虽然它不够织成一面旗帜,却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狗杂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他深情地给伊丽莎白一吻,走上绞刑架。伊丽莎白紧紧地抓住铁栏杆,高声喊叫“他现在保全他那正直的美德啦。主不容许我剥夺他那种美德呵!”此时点睛升华,不觉让人心灵一颤,大幕徐徐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