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命名之由来,取自古文“编钟为中华古代教化之礼器,古人作乐,钟居其首,编钟率为十六,与石磬相依,以谐其韵,应礼而成教化。”意即希望通过金声玉振,来教化大众,开拓视野、提振心灵,也隐喻广播电视事业对于国家社会之深远影响,以及从业人员所肩负的重责大任。
广播电视金钟奖创始于1965年,其设立的目的在于经过竞赛方式,激励广播从业人员创新求变,提升节目水准。随着岁月的递增,本奖也屡经研讨调整,扩大范围,增添奖项,现已成为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界的最高荣誉。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金钟奖活动也不断革新变化。金钟奖设奖之初,是以广播为主。1965年金钟奖设颁奖新闻节目、音乐节目、广告节目等奖项;1966年增设个人技术奖;1971年,将“电视节目”纳入奖励范围,自此金钟奖正式以广播及电视为奖励对象,也由于电视节目的参加,金钟奖的气氛更为蓬勃热闹,奖项也随之增加。
1980年,新闻局提出金钟奖“国际化、专业化、艺术化”三大目标,树立金钟奖崇高的地位,并邀请国际知名广播电视界人士参加,扩大活动的参与对象。1981年起,颁奖典礼举行方式更趋于丰富活泼化,但凡各奖项得奖者当场揭晓,同时美化舞台设计,穿插表演节目,并由各广播电视电台实况转播颁奖典礼,使典礼可看性大为提高。
1982年明定该届举办的主题为“敲响金钟,活泼人生”,引进外国电视节目观摩活动,邀请东南亚国家电视台提供优良电视节目,参加观摩,并增设“学术理论”及“工程技术”两项大奖。1984年金钟奖首创在颁奖典礼之前,开始举办“金钟礼赞”酒会,邀请金钟奖入围者、入围者家属及社会相关人士参加,强调“入围即得奖”的精神,在无形中扩大了表扬的范围,也增添了金钟奖盛会的喜气。
自1993年起,广播与电视分开颁奖。93年先举办电视金钟奖,94年举办广播金钟奖。1995年至1999年扩大民间参与,邀请广电协会、电视学会、广电基金及主播台共同合办,为民办金钟奖奠下良好的基础。而自2000年起,新闻局正式将金钟奖交由民间机构,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