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他出生在一个军人的家里。电影《甲午风云》使他在有意无意之中获得了艺术的启蒙教育,埋下了向往艺术的种子。杨树田就是在这块虽然荒芜但却充满着希望的沃土上开始了他的人生苦旅。四面透风的铁人帐篷小学灰暗而破旧,但这并不妨碍它透过帐篷的缝隙吸取知识的阳光。方圆百十里的荒原上,除去钻机昼夜的轰鸣,便是呼啸不止的雪雨风沙。然而这里的生活却是炽热的;青年工人常在工余时间聚到杨树田的帐篷里,兴致勃勃地编排些小文艺节目,宣泄着过剩的精力;青春的朝气为艰辛单调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也许质朴和真实的素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的吧。在这既闭塞又充满幻想、既艰辛又朝气蓬勃的大荒原上,那颗深埋在杨树田心中的渴望艺术的种子悄悄发芽了。上中学时他已是“学生剧团”里的最活跃的骨干,参加工作不久又被吸收到大庆物资供应指挥部文艺宣传队;在这期间他做过工会工作,当过行政干事;学过戏曲;说过相声;而且还无师自通的导过戏;多次参加省、市的调演拿过不菲的成绩……。这时他那醉心于当一名专业演员的理想,更是不可逆转了。1979年大庆话剧团正式成立时,杨树田参加了剧团,终于如愿地成为一名专业话剧演员。
杨树田几乎是从生活中直接走上舞台的。他的表演基本功是从舞台上“滚”出来的。虽然他也曾去过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等大剧院以及艺术学院受过培训,但他的创作基础仍然是在他从小生长的大庆。他熟悉并深爱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找油、采油、炼油的人们。当他在舞台/荧屏/银幕上表现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时,“生活”的根底自然让他在创作过程中有取之不尽的营养。长期的积累与浮光掠影式的“深入”生活,绝不可能同日而语。厚实的生活积累为他在创作人物形象和挖掘人物内心活动所必要的想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自由。
艺术离不开想象,想象更不能脱离生活。想象是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催化剂。在创作中,活跃而不违背生活逻辑的想象,常常帮助他一步步逼近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打开心灵的“暗锁”。这一切使他成功地塑造了《黑色的石头》中的钻井工人“老兵” ,《大荒野》中的采气工人“老梁头”;《地质师》里的知识分子“骆驼”洛明;《铁人轶事》中的“铁人”王进喜等性格各异、生动感人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多年来,杨树田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四处拜师学艺,从教于著名表演大师李默然、著名教育家、导演艺术家、博士生导师徐晓钟、鲍黔明、廖向红以及著名相声大师胡宝林、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等艺术大家;努力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表演理论和艺术技巧,融各派精华与一炉;使演技日臻成熟,逐步形成:质朴不显粗庸,细腻不流于琐碎;幽默而不油滑,诙谐不见低俗;原始而不愚昧,反复却不单一;平叙卓见起伏,真实又不照搬生活,分寸恰至其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导演艺术风格。充分彰显中国艺坛自辟蹊径的艺术大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