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之后,莎剧的电影出现了新高潮,众多莎剧电影纷至沓来,精彩纷呈。在这股莎剧改编的潮流中,《驯悍记》被改造成一部校园青春喜剧《对面的恶女看过来》,在《O》中,《奥塞罗》中的莫尔人成了酷爱篮球的美国黑人学生,一向偏爱解构的英国电影大师彼德·格林纳威也在1991年将《暴风雨》改编成现代派风格的《魔法师的宝典》。1995年,英国导演理查德·朗克瑞恩将《理查三世》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片,影片巧妙地将莎剧中的狡诈、阴谋、残暴,与当代法西斯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充斥着战火与血腥。1996年,阿尔·帕西诺导演了混合纪录与戏剧风格的《寻找理查》。1999年,一部不太出名的莎剧《泰特斯》又以复制和变形的后现代手法被搬上银幕,影片由著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与杰西卡·兰格主演。
在诸多莎剧中,《哈姆雷特》最受电影人的追捧,多次被搬上银幕,1990年,英国导演汤姆·斯托帕顿导演了新版的《哈姆雷特》,加里·奥德曼和蒂姆·罗斯扮演的国王手下的两个臣仆取代哈姆雷特升级为影片主角,影片获得了1992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狮子王》被称作是“动物界的《哈姆雷特》”。就连很少涉足外国名著的中国电影,也开始向莎剧进军。2005年,胡雪桦导演了藏族版的《哈姆雷特》——《喜马拉雅王子》,冯小刚导演的古装片《夜宴》也取材于《哈姆雷特》。
为适应拥有丰富影像经验的当代观众,90年代后的莎剧电影的改编天马行空,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莎剧被肆意拆解、拼贴、变形和颠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澳大利亚导演吕兹·巴尔曼1997年导演的《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香港发行人将片名译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后现代激情篇》更贴切地说明了影片特征。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和喜剧气氛的悲剧。在电影史上,曾有多次成功的改编。如意大利导演佛朗科·杰菲诺里的版本以及罗伯特·怀斯导演的好莱坞的歌舞片版本《西区故事》。这些不同时代的版本大多以还原莎剧的风貌为追求,而吕兹·巴尔曼却在风格上大胆创新,为影片涂上“后现代”的色彩。影片采用电视报道的形式来开场和结尾,时代背景被模糊和虚化。巴尔曼将新新人类的爱情观和道德观融入电影,激越的摇滚乐,偶像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克莱尔·丹妮丝的演出,拉近了莎剧和当代青年观众的距离。
有人戏称吕兹是“一不小心将莎翁的伟大爱情故事拍成了大街上新人类互送的巧克力、糖果盒和彩色不干胶”,其实这种改编是与时共进的明智之举。正如一位影评人所指:如果能够更多地像这样精彩地去改编经典剧作,也许更多年轻人会放下“后街男孩”传记而转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亚,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尽管莎剧的电影改编争议多多,但是,“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剧电影将会以各种新生的形式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