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育平代表作:《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3)
方育平虽然也曾经在像许鞍华、严浩、徐克他们一样在电视台呆过,也凭在电视台拍过富纪实性的《元洲仔之歌》、《野孩子》等电视片在国际上获奖,但他所在的是一家公营电视台——香港电台电视部,其所拍节目不像商业性电视台那样受到收视率压力,因此,到他拍摄电影时也因为没有经过商业性的熏陶,尽管也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他的电影生命就没有像曾在商业电视台打滚过的新浪潮同仁们那般长寿。出道至今二十多年只拍过五部电影。然而,不曾向商业作出妥协的亦惟方育平而已。
《父子情》故事简朴不过:银行职员罗山木因学历不高,受尽社会冷落,故一心望子成龙。儿子家兴却经常惹祸,混到勉强中学毕业。为让家兴出国留学,父亲不惜将女儿嫁给一位年迈的有钱人。家兴极力反对,背着家人报考演员。最终,家兴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决心出国读书,不负父亲期望。但当他学业完成,快将返家前,父亲因过于兴奋而猝然去世。但就是这样一部故事看似很一般,手法也未见标新立异的电影,获得了第一届(1982)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所有影评都给了方育平这部作品很高评价。最集中对其作出肯定的是认为他继承了1940年代意大利电影写实主义和1950年代粤语电影的优秀写实主义传统,在剧情外放入历史思考、历史反省。其中,对家庭结构、宗法思想的危机意识尤为突出。平实之外还只是平实,是该片和方育平后来其它作品最大特色和最富风格化的。对片中人物感情张驰、性格起伏甚至哦顷间的呼吸,都很敏锐地表现了导演最善于拿捏和捕捉的细节,因而格外感人。
到了《半边人》更多了一份执著,因为它是根据真人事改编的:少女阿莹日间帮父母打理鱼档,晚上做饭,过着平碌的生活。阿莹不甘就这样生活,报考香港电影文化中心的表演课程,获从美国回来的老师张松柏欣赏,她的演技也日渐成熟。张松柏的电影开拍即时,腿疾发作,决定先行回美国治腿疾。离港前为学生指导排演话剧《将军族》,公演时反应热烈。电视台招考演员,阿莹决定一试,在考场上表演了在《将军族》中与张松柏作对手戏的其上一段。过了几天,阿莹得接获电视台通知,她已获得再次试镜的复试机会。
影片故事好像没有结局,也许也不需要结局了——因为影片的名字叫做《半边人》,其寓意就在于香港人都处于半理想、半现实的矛盾状态和处境当中。阿莹会不会去复试?或许已不重要,因为她已证明了自己。浑身鱼腥味的卖鱼妹与星光闪耀的电视明星之间有多大差距?这本是无需去问的。但是,阿莹却偏偏要去“问”。去叩问。因此,这很值得她有些踌蹰满志。其实这不妨也是方育平自己的写照,将艺术人生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影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阿莹所演的就是她自己。生活化的真实和追求理想的现实在本片有了充份体现和以白描式手法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向导演水华作致敬——《林家铺子》在片中作为张松柏痴心的电影,他太熟悉该片的所有了,因此,当戏院“偷片”时,他生气极了,柱着拐杖,顾不上一拐一拐地直奔放映室机房,痛骂放映员。《林家铺子》导演水华正是在该片以白描手法极之出色而获普遍称赞。方育平不正是与张松柏一样的执著吗?
因为不妥协,因为执著,所以他是方育平。所以,香港只有一个方育平。
方育平作品年表:
《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3)、《美国心》(1986)、《舞牛》(1990)、《一生一台戏》(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