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电影的深沉凝重变为轻浅
(2)常用的象征性符码减少了
(3)叙述的深度模式走向平实和类型化。
(4)弑父情结少了,心理分析味道淡了,(这在某种角度而言是知识分子趣味的淡化。)
(5)共享性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6)视觉化趋向愈益明显
《英雄》:武侠、历史、视觉奇观、景观电影
,中国文化的三个源头:儒、释、道、侠
(1)色彩:
主色调:黑灰:无名觐见秦王,无名与长空之战
三个次色调系列:
红色:书馆
蓝色:湖上的意念打斗!
白色(绿)
《英雄》以红白蓝三色为主,其次是墨和绿,不同的叙述就用不同的颜色。但却不是一种具有文化象征含义的隐喻。色彩的文化内涵已无法与《黄土地》、《红高粱》中的色彩造型与色彩隐喻可相比。
(2)构图:
对称、静态开阔的大远景静极的境界
色彩与构图的大写意风格。
写意化的武打抒情
慢、稳、干净利落、粗线条、大色块、奇异飘逸、视觉感好、养眼、追求总体境界
(3)故事:
“回环式套层结构”。外部情节完整,各个故事单元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式的关系,产生一种叙事节奏。《英雄》一出场就把开场与结尾重叠在一起。序幕就是高潮,但高潮被几个故事的叙述反复延宕,多少有点悬念。
影片还有一个“讲—听”结构,这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可说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说书话语手段的创造性继承。线性叙事模式的破除,又诱使观众放弃传统的“听故事”的习惯,把注意力聚焦于若干“视觉奇观”。鲜明的色彩承担讲故事的功能,很好地区分了每个故事。使得偏于抽象的故事讲述有了一种具象化、视觉化的表述。